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元曲小令。這首小令因為其獨特的語言藝術魅力和細膩婉約的情致,被后人譽為「千古秋聲第一」。
人們說小令《天凈沙·秋思》寫得絕妙,那是因為它既有唐詩的清新,又有宋詞的婉約,作者僅以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幅深秋暮色之下游子羈旅思鄉的蒼涼畫卷。
但凡是文學作品,要想打造出「美詩」、「美文」,必然離不開修辭手法。作為「詩的國度」,咱們中國古代文人在創作唐詩、宋詞和元曲時,往往離不開「修辭」的巧妙運用。
那麼,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到底用了什麼修辭呢?下面我們還是先來重溫一下這首小令,再從中找出答案吧。
《天凈沙·秋思》——元·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讀完這首小令,你會發現這首曲只有兩個句號,換句話說,這首小令只有兩句話。但是這兩句話中的第一句話,實際是由三組意象組合而來。
而且每一組意象,又都有三個偏正關系的名詞短語。所以整首小令,并非是由傳統意義上的兩句話構成。而且讓人驚訝的是,在這三組意象之中,并未出現我們常見的「修辭格」。
在中國古詩詞歌賦類文學作品中,最常見的「修辭格」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