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史,詩人總是多情,常常為生離死別而嘆息不已。不論是親友、戀人還是故國家園的分離,都會讓詩人久久難以忘懷,從而創作出大量的離別詩。而詩人寄托離情別緒,又離不開各種景色和意象,其中尤以「明月」寄托離情別緒的作品最為人所熟知。
譬如,杜甫《月夜憶舍弟》中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蘇軾《江城子》中的「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及本文向大家分享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都是以「明月」的意象,寄托離情別緒的經典作品。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經典七絕《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此詩約作于唐玄宗天寶十二載(753年),當時李白知道好友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洪江)縣尉后,便寫下此詩抒發感憤,表達惋惜與同情之意,寄托心中一腔思念。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意思是說在這個柳絮落盡,杜鵑鳥哀啼的日子里,聽聞您被貶為龍標縣尉,要經過五溪之地。無論是含有飄零之感的楊花,還是含有離別之恨的子規,亦或是象征著遷謫之路荒遠、艱難的五溪,都是融情入景,為了渲染一種凄涼哀愁的氣氛。
而這種凄涼哀愁的氣氛,就是源自于李白對好友王昌齡被貶龍標縣尉的惋惜與同情。因為王昌齡被貶的原因是「不護細行」,也就是不注意小節,完全是得罪貶官。王昌齡自己也曾在《芙蓉樓送辛漸》中以「一片冰心在玉壺」的比喻,表明了自己的純潔無辜。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是李白的奇思妙想,他沒有直接抒寫對好友王昌齡的一腔思念,而是以明月寄托自己的牽掛與思念,并代為轉達給夜郎西的王昌齡。我們都知道明月本無情,但這里的明月卻恰似一個了解詩人,且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愿意將李白對朋友的惋惜、同情與思念帶去遠方。
此外,早在南朝宋文學家謝莊的《月賦》中就有「美人邁兮音塵缺,隔千里兮共明月」,只有明月才能同時照亮自己和遠方之人一說。包括後來的蘇軾,在《水調歌頭》中也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說。因此,雖然李白與王昌齡相隔兩地,不能當面訴說,但是當明月東升時,卻是能夠共相思。
作為詩歌,作為一首七言絕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篇幅不長,卻以奇思妙思,以浪漫的藝術表達方式,把友情抒寫得真摯感人,相信大家讀后都會頓覺蕩氣回腸。
以明月寄托思念,傳誦千年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