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李白和杜甫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確切地說,杜甫還曾做過李白的小弟,跟著他一起尋過仙草,找過仙人。
只不過後來,杜甫發現李大哥的這種愛好他不喜歡,畢竟太虛了,而他本身也浪漫不起來,他很現實,想著為國效力,成就一番偉業。
所以,杜甫辭別李白踏上了屬于他自己的人生,而李白自然沒有阻攔,畢竟有志氣總是好的,而此時的李白已經看破了功名利祿,他覺得這些身外之物只是禁錮他自由的枷鎖。
兩人雖然分道揚鑣各自追求理想與信念去了,但是這并沒有影響兩人之間的友情,尤其是杜甫,他對李白的思念好似比山還高,比海還深,動不動就會給李白寫詩。
春天到了萬物復蘇,杜甫給李白寫了《春日憶李白》;冬天萬物沉睡,杜甫給李白寫了《冬日有懷李白》;杜甫喝酒喝嗨了,他給李白寫了《飲中八仙歌》;夜長夢多之時,杜甫又給李白寫了《夢李白》;時間太長沒有見李白,他提筆又寫下了《不見》……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李白看著杜甫的相思之苦,只給他回了兩首詩,難道李白不珍惜杜甫的友情不成?
當然不是,是因為李白實在是太忙了,他忙著尋仙人、忙著結交新朋友、還忙著喝酒。
李白是詩仙,更是酒仙,離了酒,李白又怎麼會是李白?
李白的很多名篇佳句都是在酒后寫出的,在李白的諸多詩篇中,《靜夜思》無疑是知名度最高的,幾乎連三歲的娃娃張口也能背出: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可是這首詩看似簡單,但卻被誤讀了千余年,尤其是前兩句的真正含義,很少有人知道。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即公元726年,這一年李白已經26歲了,和當時無數的讀書人不同的是,此時的李白已經游歷了不少地方。
他為追逐「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夢想出蜀多時,他的下一站目標就是煙花三月的揚州。
李白去往揚州的路很是漫長,從春天開始出發,秋天才到達揚州,或許是由于水土不服,他在揚州病倒了,只好在揚州的一間旅店中養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