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杜甫為了躲避安史之亂的戰火,一路向西,出關中,過秦州,來到蜀中,過上了飄零寓居的生活。
杜甫的偉大之處在于,他一路向西的「旅程」上,他以史為詩,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將途中所見所聞、所感所受寫成詩篇,這些以安史之亂為背景的詩歌也成為了詩歌史上的不朽之作,因為被后世譽為「詩圣」。
因為杜甫的這些以安史之亂為背景的詩歌既從一個側面呈現出了安史之亂的曠日持久,也從一個側面呈現出了一個家庭在戰火綿延的時日里所承受的悲歡離合和顛沛流離。
蔣兆和《杜甫像》
閑補一筆,當代美術家蔣兆和在繪制杜甫肖像時,翻遍了歷史典籍也沒有找到杜甫的一些畫像之類的東西,最終他決定就按照自己的樣子來畫吧,于是就誕生了著名的杜甫畫像。
畫像中的杜甫坐在石頭上面,疾風吹著他的胡須,鬢發和帽子飄帶后仰,但他卻巋然屹立,沒有一絲猶豫,懷著堅定的信心和愛國情懷,表現出了一個詩人的堅定愛國信仰。
畫像中的杜甫,眼神微微向上,眺望著遠方,他的眼睛充滿著明顯的犀利和顯而易見的憂郁,深沉的目光中透露著一絲堅定。面對盛唐晚期的衰敗,安史之亂的動蕩,和時局的處境,晚年杜甫的精神狀態躍然紙上。
蔣兆和先生對人物面部細節的把控和表情的拿捏表現出非凡藝術天賦和藝術造就,這張杜甫畫像自1959年誕生以來,好評如潮,成為教科書乃至各大資料中被引用最多的杜甫肖像,一度成為杜甫的定格照。
或許,在人們心目中,一代偉大詩人杜甫本來就是長這樣的。這幅畫像滿足了了人們對杜甫的所有想象。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是詩人杜甫于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寫下的一首詩。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冬,唐朝軍隊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擊敗安史叛軍一舉收復了洛陽、鄭州、開封等失地,叛軍頭領薛松、張忠志等向唐軍投降。
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史思明之子)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這標志著延續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的戰火終于被撲滅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