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詩詞的眾多意象中,「夕陽」的情感要素最為厚重。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催生了羈旅漂泊的鄉愁。李商隱《登樂游原》中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倍增了生命短促的悲涼,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更是見證了人世的滄桑。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名作《烏衣巷》,來一同看看古典詩詞里的「夕陽」意象是如何見證人世的滄桑的。《烏衣巷》是劉禹錫懷古組詩作品《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其主要內容便是借助于南京秦淮河上的朱雀橋和南岸烏衣巷的古今變化,去感慨人世的滄桑。而詩中見證人世滄桑變化的,便有那烏衣巷口的「夕陽」。
《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首先,詩的第一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是對朱雀橋的環境描寫,即長滿了野草和野花。據記載,朱雀橋是六朝時金陵正南朱雀門外橫跨秦淮河的大橋,是去往達官貴族居住地烏衣巷的必經之路。如東晉時期,王導、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烏衣巷。因此,這里劉禹錫突出「野草花」,就說明朱雀橋的繁華已不再。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