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有傾慕的古代男性,那麼他就是蘇軾,沒有之一。
我們今天說到蘇軾,都會慨嘆這位豁觀樂達的東坡先生文章了得。的確如此,但他樂觀的形象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背后的曲折和心酸組成了一場場失意的試煉,才有了最后那個得意于文壇的東坡居士。
我們今天介紹的這首詩,就可以略窺他的一段心路歷程。
《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
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村。
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
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
這首詩原來的題目很長,足足有31個字——《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幽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周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這麼長的題目,我們要學會劃重點。這個詩題里的重點,就是「去年」兩個字。
事情要從公元1079年說起。那年,蘇軾到湖州任職,給皇帝寫了一封頗具有感情色彩的《湖州具表》,結果就被請回朝廷喝茶了。
幾個月后,蘇軾灰頭土臉地走出刑部大牢,去黃州出任團練副使,一個有職無權的職位。
1081年的正月二十日,蘇軾去黃州附近的歧亭鎮拜訪朋友,幾個朋友送他到女王城,離別時一時興起,蘇軾當場寫了一首詩。
第二年,也就是1082年,巧的很,也是正月二十日,蘇軾又和去年的朋友姓潘和姓郭的兩位郊外踏春,忽然想起去年寫的那首詩,于是就做了這首詩附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