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字退之,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工」和「百代文宗」之名,謚號「文」,故稱「韓文公」。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中高贊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韓愈之所以對后世的影響如此深遠,其實原因很簡單,有學者認為:他拯救了中華傳統文化,如果沒有韓愈,至唐朝已經流傳幾百年的儒家文化,可能就此湮滅在歷史長河中。
所以韓愈,從明人開始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直穩穩當當坐在第一把交椅上,是因為只有他完成了這一重大歷史使命。
而韓愈也是一位公認的好老師,好教授,他在《古今賢文·勸學篇》中寫下的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成為家喻戶曉的勸學經典句。
他在《師說》中寫下,「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這種在當時超級前衛和新潮的教育理念,穿越千年以后,依然被大家認可。
1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唐.韓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清晨一紙諫書呈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職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一心想替皇上清除對朝廷有弊的事端,不敢因自己衰老就吝惜殘余的生命。
陰云層層籠罩著秦嶺,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積的藍田關外,馬兒也停住腳步。知道你遠道而來心中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邊上收殮我的尸骨。
公元819年,唐憲宗為求長壽,舉行了一次隆重的迎接釋迦牟尼佛骨的活動,在他的影響下,全國掀起一場浩大而狂熱的禮佛熱潮。
而韓愈崇尚儒教,對于皇帝的做法很不以為然,于是寫下《論佛骨表》諫阻皇帝,誰知惹的皇帝龍顏大怒,在裴度和朝中大臣的極力求情下,才免于一死,但皇帝一口惡氣難消,把他貶到八千里之外的海邊小城潮州,擔任潮州刺史。
當韓愈走到陜西藍田的時候,他的侄孫韓湘,也就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此時的韓湘子已經上升為神,預知韓愈會經過此處,于是冒雪前來送別。
患難之中見真情,他鄉遇親人,韓愈一邊老淚縱橫,一邊痛不欲生地寫下這首詩,此時的韓愈是又疲憊又恐懼,對命運心灰意冷,以為自己就要葬身此處,向侄孫交代后事。
而事實上韓愈這次被貶時正值寒冬,家眷隨行,拖兒帶女、扶老攜幼,在差人的押領下,翻山越嶺、千里跋涉,他的女兒就在此次貶謫中不幸染病去世,確實是又苦又慘,不忍直視。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