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離開成都后,輾轉多地于766年來到夔州,這一年杜甫已經五十六歲了。夔州都督柏茂林賞識杜甫的才華,對他照顧有加。他在夔州的這段歲月,親力親為,和家人一起在田間勞動,管理果園,生活有了保障,創作的靈感也如泉涌一般,汩汩不斷。
不到兩年的時間,杜甫就寫了兩百多首詩。這一年的重陽節,天高氣爽。年邁的杜甫登上白帝城的高台,漂泊半生的他,感慨自己的遭遇,心情難以平復。遠望蕭瑟的樹木,滾滾東流的江水,他寫下了這首登高。
登高 杜甫 〔唐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詩的首聯,詩人借景抒情,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蕭瑟的秋日景色: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詩人站在高台上,秋風讓人感到幾分寒意。一個急字,說明已到深秋,秋風不再溫柔;一個哀字,說明猿嘯帶著凄涼和悲哀。
水中的小洲在文學作品中被稱作渚。白鳥在小洲的上空飛舞徘徊,即使渚清沙白,也未能讓它駐足。這里與蘇軾在詞中描繪的情景異曲同工。蘇軾說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杜甫說渚清沙白鳥飛回,都體現了孤獨之感。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