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爆發的「烏台詩案」,被認為是「兩宋第一文字獄」。這件案子對蘇軾個人及北宋國家,均產生了非常深遠影響。
案發之前的蘇軾是全國聞名的「第一才子」,深得兩代帝王的賞識,然而案發之后卻被「追問五代有無‘誓書鐵券’」,轉頭就打入天牢做了死囚。
面對政敵的殘酷打壓與肆意侮辱,蘇軾曾經萌生死意,他不僅袖中暗藏「青金丹」以備自盡,還托獄卒將兩首絕命詩轉交給兄弟蘇轍。
幸好後來得到王安石、歐陽修、張方平及重病的曹太后等人傾力相救,蘇軾最終得以赦免。一般認為,蘇軾在這件事上能夠僥幸不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宋神宗對其仍存「心有不忍」。
因此,蘇軾之所以獲救,除了有前述大臣與太后的努力以外,亦應歸功于他自身在獄中寫下的那兩首,情感真摯、動人心魄的絕命詩,即《獄中寄子由二首》。
予以事系御史台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作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其一圣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氣夜凄凄,風動瑯珰月向低。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歲神游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