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人不可貌相,但以貌取人這種情況卻一直都存在,在古代更是如此,畢竟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我前幾天熬夜看完了懸疑劇《大唐詭事錄》,里面精彩的劇情真是讓人欲罷不能。
劇中有幾個案子的主謀就是因為身體樣貌不行,被他人看輕在官場上難有作為,從而走上歧路。
比如鼉神案中的主謀曾三揖,他當年苦讀詩書,只因他長相丑陋,主考官說他有損大唐臉面,次次考試都名落孫山,無奈只能任職司倉參軍這樣的下級官員。就這樣平日里還因相貌常常被人看不起,曾三揖雖有滿腹治國之策,一直沒有施展抱負的機會,于是假借鼉神的名義出面,讓那些庸碌無為的官員拜倒在他面前。
當然這可能只是一個虛構故事,但也是當時社會現象的一個縮影,因為唐朝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丑」詩人,仕途都很坎坷。
比如溫庭筠,就長得相貌異人,人送外號「溫鐘馗」,他給人當門客,卻因為相貌丑陋,而被拒之門外。
還有我們今天要講的羅隱也是如此,雖有才華但也是出了名的相貌丑陋。
羅隱詩名遠揚,才華橫溢到宰相鄭畋的女兒,看到羅隱的詩歌,當即被他才華所傾倒,甚至產生了非君不嫁的念頭。
這原本是一樁才子佳人的美事,可宰相女兒看到羅隱的相貌后被丑哭了,不僅心里好感全無,甚至關于連羅隱的一切都拒絕,拒絕讀他的詩,他同鄉的詩歌也不讀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