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這是宋朝詩人盧梅坡的名句,他僅用兩句詩,14字,就寫出了冬日里最美的兩樣風景:
雪花與梅花。
雪花的美在純凈潔白,梅花的美,卻在幽幽的香氣,與凌寒獨放的身姿與氣節。
毛主席的「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寫「梅之姿」;
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書「梅之香」;
黃蘗禪師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勾「梅之骨」。
古往今來的詩人們,對清高孤絕的梅花,從不吝嗇自己的贊美與喜愛。
讓我們把時光回撥到公元1076年,北宋熙寧九年。
這一年的冬天好冷,北風呼嘯,雪落紛紛。
不一會兒,整個天地都變作潔白。
此時此刻,在江寧鐘山的一座庭園里,一位老者正拄著杖立在回廊下,抬頭望天,默然不語。
老者是著名的「拗相公」、「熙寧變法」的總改革者——王安石。
這一年,他辭去了宰相之職,變法已然走到了窮途末路。
也是在這一年,他心愛的長子王雱病逝。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如今,他56歲了,垂垂老矣。
從前,他一直都堅定地知道自己的天命是什麼——是變法,是改革,是富國強民。
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可是現在,他也困惑了,糊涂了,失望了。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