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被認為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文化頂峰,其中宋詞經常被認為是宋朝人效仿唐詩而作,但是缺失了唐詩的很多精神內涵,所以被許多人視作唐詩的附屬品,沒有獨立的地位。
這種想法不無道理,因為文化繁榮的前提就是經濟繁榮或者國家強盛。作為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唐朝有成就并不稀奇。而在唐朝,有這樣一位詩人,雖然僅僅留下了兩首詩,但其中一首在詩詞歷史上地位卻非常高。這首詩就是我們熟知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在詩詞中地位極高
在宋朝,政/府軍事弱勢情況嚴重,先后面對遼金兩大勁敵,國民自信不足,這種情況也反映在了文化方面,致使宋詞中出現了很多靡靡之音,負面情緒偏多,少有積極樂觀的詩作出現。
而唐詩的風格整體奮發向上,即便偶有負面情緒,也多數是文人抒發懷才不遇之情。
如此對比之下,宋詞的歷史文化地位自然不如唐詩,而唐詩之中被世人公認最為優秀的作品,就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張若虛本人在唐朝時就頗負才名,在人才濟濟的唐朝就同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
如此才名,可見張若虛的才華在唐朝時就已經得到了文壇的認可。有趣的是,張若虛本人流傳的詩作并不多,至今只有《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閨夢還》兩首。其中《春江花月夜》在唐詩中地位非常高,被認為是唐詩開山之作。
這首七言古詩最早出現在《樂府詩集》中,因為張若虛本人并沒有詩集存世,所以才會通過這種收錄范圍很廣的詩集現世。自從這首詩出現之后,許多文人才子都對該詩表示了贊賞之情,這首詩收獲了非常多的贊美之聲。
有些人認為,這首詩是全唐詩的代表,整個大唐所有的詩詞歌賦加在一起都不如這一首詩;有些人譽其為「一詞壓兩宋,孤篇蓋全唐」。這些贊美都是針對《春江花月夜》,至于《代答閨夢還》則很少被人提及。
該詩整體共分為三個層次遞進部分
《春江花月夜》是張若虛在江邊賞月時有感而發創作的作品,雖然是隨手之作,但是這首詩從創作手法、修辭方式、抒發感情等方面都屬于極品,非常值得品味。整首詩的內容共分為三個部分,層次依次遞進,劃分非常明顯。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