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詩歌史上,有些才華橫溢的詩人,用他們成熟的藝術創作技巧,不拘泥于形式,大膽創新,故而給后世留下了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奇特古詩詞。
回文詩,就是其中特有的一種精妙詩歌體裁。
所謂回文,重點肯定是「回」,就是一句詩或者一首詩,可以正反雙讀。正著讀,是一首詩,我還可以倒回著讀,又是另一首詩。字雖一樣,讀法不同,意境內涵大有不同,真是文化的的博大精深的體現。
這麼巧妙的文字游戲,自是受到文人的青睞,宋代大文豪家蘇軾就是寫這類詩的高手,還有著名詩人白居易、王安石、黃庭堅等等也都寫了不少回文詩,但大多數詩人即使能寫回文詩,也難以將其上升至佳作的程度,畢竟是戴著鐐銬跳舞,這很考驗作者遣詞造句的水平。
相對于這些文學大家,宋朝有一位籍籍無名的小詩人,卻寫了一首極好的回文詩,這位詩人他叫李禺。
李禺,生卒年不詳,人物生平事跡也不詳,我們現在能知道他的名字,也是因為他在外為官時留下來的一首詩作:《兩相思》。
《兩相思》它利用回文詩的獨特結構,讓它成為了一封雙向的書信,作為作者名下唯一的一首詩,因為寫得太好,也讓他在燦爛的詩人夜空中有幸成為一個熠熠生輝的星星,讓后人所見所知。
《兩相思》正讀
…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