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孟郊出身寒門,一生際遇坎坷,因此寫詩的時候,總喜歡把自己的悲苦情緒融入其中,終于成為了唐朝「苦吟詩人」的代表人物。
后代的蘇軾非常不喜歡孟郊的詩作,認為他寫的是「寒蟲號」,讓人一讀心情就糟糕。不過孟郊最出名的兩首詩《游子吟》和《登科后》,卻都不是「苦吟詩」。
尤其是《登科后》,當中「春風得意馬蹄疾」二句,非但沒有半點愁苦情緒,反而寫得「得意洋洋」。可是沒想到這樣一首情緒上揚,興高采烈的詩歌,依然得不到古代詩評家們的歡心。
曾有多位古代詩評家,罵孟郊的《登科后》寫得「得意忘形」、「格局太小」,南宋周紫芝甚至斷言:「(孟郊)喜憂至于如此,宜其雖得之而不享也。
」
沒想到這句話,對孟郊的結局評價得非常準確。如此看來,孟郊作詩,喜也不是,悲也不是了。那麼,孟郊的詩,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下面讓我們先從這首《登科后》說起。
《登科后》——唐·孟郊
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白話意譯:
過去生活中局促、困難的那些日子,不值得再提起了。如今且讓我放縱一下自己無邊無涯的思緒。迎著春風,騎著快馬,穿過繁華的街道,一日之間,就把長安城內的美景盡收眼底。
這首詩的后一聯,如今在網上走紅了,很多年輕人喜歡這一聯詩句中夸張,但是真實、直白的情緒表達。
誰都知道在唐朝時期,長安是京城,繁華的街道上商鋪林立,馬要策馬疾馳是很困難的。說要一日之內看盡長安花,也不可能。
不過古代詩評家們批評這首詩,卻不是因為第二聯中的「夸張」手法。
而是因為孟郊在這首詩的第一聯中,把過去的「齷齪」和如今的「放蕩」,做了一個非常鮮明的對比。
孟郊是湖州武康人,家族世居河南,父親曾經當過縣尉,算是唐朝最低級別的一種小官。不過他的父親,在他出生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四十一歲之前,孟郊一直和母親隱居在河南的嵩山。曾經在當地結交過一些詩壇友人,也獲得了一些小小的名氣。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